日期:2024-11-16 08:57:54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背景下,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这次讲话精神,对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是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从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改革时期,党带领农民解决温饱并迈向小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农民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民族复兴之大局,必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俄乌冲突未息,同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贸易摩擦等多重风险,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局势下,更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稳住农村这一头,以赢得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权。“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挖掘农村内需潜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需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是包括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在内全部农村的振兴。因此,乡村振兴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
此次讲话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南。首先,明确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压力长期存在。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就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保护耕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科技是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其次,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给予倾斜支持,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集中力量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持续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融入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加强监管扶贫资产,确保其持续发挥作用。
再次,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乡村在食物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特色资源和独特价值,应充分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最后,强调要健全乡村振兴推进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