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21 08:53:58
“施予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刘墉《冲破人生的冰河》
农夫留穂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曾孙的王,来到田地间祭祀“神农”。因这一年风调雨顺,所以田地里的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谷穗饱满,金黄一片,农夫们在热火朝天地收着稻谷。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些谷穗长得不太饱满的,或者禾杆长得不够壮实的,都没有被收起来,稀稀拉拉地散落在田地的各处。
这是为什么呢?是农夫们做事偷懒和不珍惜吗?不是的,这是农夫们故意留下的一小部分丰收的果实,留给那些穷人、年老无依的人去捡拾,用于糊口活命。
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很多穷人都没有粮食吃,饿殍遍地。这时,一位名叫黔敖的财主,不忍看到大家被饿死。就每天一早,在家门口的路旁放置了很多食物,等着已经断粮的穷人经过,施舍食物给他们。
这天,黔敖又在路旁布施。远方一个饿得皮包骨瘦的人走了过来。他用破烂的衣袖掩着脸,穿着一双破鞋,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看上去身体十分虚弱。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老远地对着那个饿汉道:“喂!来吃吧。”。
他正等着那个饿汉过来拿取食物。可出乎意料的是,那个饿汉抬起头,甩甩衣袖,很不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说完,那饿汉扭头就走。最终,饿汉因饥饿而死于路旁。
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布施予人,但方法的不同,却让结果有了天差地别。农夫留穂于田,穷人需捡拾才能有所得,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劳动所得,那怕知道这是别人好心故意留的,也让穷人保留了一丝尊严。
黔敖直接在路旁施食物予人,但行动、口吻显着一丝丝的傲慢,让受施者感受到尊严被伤害。
虽然并不认同饿汉甘愿饿死,都不食“嗟来之食”的行为,但也提醒我们,施舍该讲究方法,要给予受施者足够的尊重。有温度的施舍才是最高贵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