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17 08:14:09
林头坐落于佛山北滘。
隋唐时期开始已有高、林、岑、龚、陈姓人渔耕居住,宋朝形成村庄。南宋徽宗三年,梁郑二族的祖先南下珠玑巷,后迁林头,两大家族人丁兴旺,成为村中大姓,宗祠林立,随后,郭、卢、罗、刘、冯、李、傅、黎、钟、曾等姓氏陆续迁入。明朝景泰三年(1452)顺德建县后,建制为都、堡、图、村四级,林头隶属西淋都桂林堡,桂林堡辖桂林、北滘、槎涌、黄涌、乾滘、简岸、独洲,因为地处当时桂林堡八乡之首,故有“桂林首步”的说法,得名林头。清代有林头八景:大通烟雨、雁落平沙、渔舟晚唱、浅渚归牛、珠光夜月、松门返照、灵潭聚秀、君子古松。
郑氏宗祠原名郑氏五世祖祠,堂名树德堂,始建于明朝,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修,2015年重修一进及偏间。三路五间四进,总面阔38.61米,总进深62.3米,面积2405平方米,含门口占地3500平方米,是顺德第二大宗祠,2006年10月公布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年间,郑姓已从福建经广州迁入伦教等地。元代大德六年(1302),五世祖郑释孙(1266~1307)由伦教乡迁入,释孙祖也就被奉为林头村郑姓始祖。
梁氏二世祖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坐东北向西南,由头门和后堂组成。头门为两柱单牌坊,石柱前后为抱鼓石,五脊庑殿顶,灰塑龙船脊。现为林头社区诗书画协会活动场所。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梁氏先祖文领公携族弟经从开封、韶关、南雄珠玑岗路线迁入桂林,落户林头,并在此落地生根,生衍子息。林头梁氏将文领公奉为始祖。
医灵庙是林头最古老的庙宇,香火也最旺,村民称其为“乡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医灵诞。
村心古庙,供奉佛祖和观音,两侧排列大神分别是天后元君、韦陀将军,十八罗汉。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诞,香火颇盛。
冯氏贞节牌坊,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为桂林梁林建妻子冯氏而立。
古桥七座
林头有古桥七座超过两三百年历史,分别是大通桥、丛兴桥、见龙桥、跃龙桥、聚龙桥、扭拧桥和通济桥。
大通桥为单孔石拱桥,于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桥面由七块麻石并排砌筑而成,无桥栏。桥拱由麻石横联式砌筑,桥身两侧石条以铅块相接。桥身上存石匾,阴刻“大通橋”。
现在的大通桥还留有抗日战争时珠江纵队的一支小分队与日军相遇并激战的子弹坑,成为抗战历史的见证。
此外,大通桥还是古时林头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所在。大通烟雨、雁落平沙、渔舟晚唱、浅渚归牛、珠光夜月、松门返照、灵谭聚秀、君子古松时为林头八景,享誉乡里。而如今只有“大通烟雨”尚存一桥,而不见烟雨蒙蒙,而其他的七景早已难觅踪影。
在林头河的下游,一座石桥桥身刻着“丛兴桥”三字,落款处有“道光乙巳年重修”字样。丛兴桥俗称新桥头,为单孔石梁桥。通体由麻石构筑,五块麻石平排铺成桥面,桥身阳刻“叢興橋”。两端11级麻石台阶上桥面。
此桥也被称为分妻桥,举行婚礼时新人不可走过。而如今,这个风俗已经消失。
跃龙桥为单孔石梁桥,桥梁通体由麻石砌筑而成。东端桥墩上阳刻“躍龍橋”。此桥体量较大,形制规整,体态端庄稳重,是顺德梁式石桥的代表作之一。
见龙桥为三孔石梁桥,是昔日林头通往北滘的重要通道。桥梁主要由麻石砌筑,夹杂红砂岩石。桥面由五块麻石并排砌成,10级台阶上两端桥面。
扭拧桥为三孔石梁桥,通体由麻石砌筑。桥面由四块麻石平铺砌成。此桥是顺德目前仅见的形制呈八字形的桥梁,非常独特。
通济桥原为三孔石梁桥,现存两孔,桥梁东西走向,横跨林头河。桥墩由红砂岩和麻石砌筑而成。桥墩上阴刻“通濟橋”三个大字。桥面由四块麻石平铺而成。
聚龙桥俗称大钉桥,始建于明末,为单孔木桥,两边桥墩用红砂岩砌筑,桥面用木平铺砌成,日久因风雨侵蚀,几度更换木板,用大钉固定,故又称大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