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河南:泌阳概况简介

日期:2024-12-12 10:20:31

百年城垣图志

泌阳因位于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

泌阳县历史悠久,春秋属楚,战国归韩。经西汉,历南北朝,止唐代,先后7次置州,8次设郡,15次立县。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在今境设比阳、舞阴二县,均隶属南阳郡。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改比阳县为毗阳镇,设巡检司,隶唐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毗阳镇复置县,以明初唐县之旧名——“泌阳”移此更名为泌阳县,属南阳府。

泌阳,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定名至今。

正德元年(1506年),明廷将唐、泌129顷地赐予徽王府(府第在今禹州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南阳、汝宁二府议定:在泌阳县沙河店设“南、汝分府”衙门,负责泌,确、遂、舞4县边境民事诉讼、缉捕等。

泌阳县位置

据清康熙年间县志《街巷篇》记述,县城有街12条,巷6道,即东、西大街,小、南后街。东、西大街为今之东方红大街,南街为老县医院向西经招待所院交健康道,云路街为今之黉学道,斯文正路街为今之新华道,北后大街为今之当铺道,东北后大街为今之马号道,东关大街为今之新兴街南端,水巷的位置在今老关庙一带。

清末民国初,城内主要街道渐定形成三条,即: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其中东大街、西大街是以原县署为界,分别向东、西延伸发展的结果。抗日战争前,西大街较为繁华,是县城农、牧、工、副各类产品集散中心,商贸兴隆,以后卖土产、卖农具的商贸中心逐渐移至东大街,此时城内巷名基本消失,多改为“道”和“拐”,有记载的道达1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