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商周青铜器鉴定方法(商周青铜器辨伪史)

日期:2024-11-08 09:38:17


青铜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青铜器是中国历史文化文物最重要的门类之一。

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文物创造。从质量来看。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有高度的艺术和科技水准。

从数量来看。中国青铜器品类众多。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古代世界十分突出。

1青铜器是国之重器。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身蕴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例如。夏代铸造、流传到商周的九鼎。具有王权的象征意义。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了体现古代文化的时代意义。

制作展示了古代的科技和工艺。铭文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宝贵史料。

青铜器铭文内容体现了商周社会的真实情况。结合遗迹与遗物。契文与文献。

可以弥补商周历史的空白。铭文的体例和书写风格对写作研究和书法研究也很有价值。

2因为青铜器的重要价值。自古一直被当做珍贵的财富来收藏。青铜伪器在历史上层出不穷。

《韩非子·说林》是最早记录青铜伪器的文献: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

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3以青铜器为材料作研究时。首先要鉴别器物真伪。保证研究立于“真”的基础上。

方能使推论之功不致枉施。因此青铜器的辨伪研究十分重要。

青铜器仿古作伪业从宋代开始形成规模。

青铜器辨伪学随之形成并发展。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记载了宋代制作青铜伪器和辨别青铜伪器的方法。

是宋代青铜器辨伪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元明至清代乾隆以前。青铜器学发展缓慢。

制伪和辨伪水平均未超越宋代。清代乾隆至民国时期。受政府的支持及清末民国特殊国际环境的影响。

青铜器文化在国内外进一步传播和发展。青铜器的市场需求和价值升高。伪器的制作规模扩大、数量增加。

需要鉴别的铜器增多。辨伪学随之发展。这期间。出现了陈介祺、吴大澂、王国维、容庚、商承祚、陈梦家等青铜辨伪大家。

丰收了许多辨伪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青铜器辨伪研究在波折中前进发展。

内形成了以王文昶等人为代表的铜器辨伪研究实践派队伍。和以张光裕、罗福颐等人为代表的铜器辨伪研究理论派队伍。

国外形成了以高本汉、巴纳、顾立雅、吉德炜等为代表的铜器辨伪研究队伍。

巴纳提出的铜器辨伪方法——“文字恒形法”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大讨论。

1980年后。青铜器辨伪学进入平稳发展的丰收时期。马承源、张光裕、朱凤瀚等大批青铜器辨伪学家出现。

现代科学技术逐渐应用于青铜器制伪和识别中。开启了青铜器辨伪的新篇章。

历代商周青铜器辨伪学研究成果的积累。使得这门学问日益完善和科学。

但目前。学界还未有对商周青铜器辨伪史系统整理的研究成果。商周青铜器辨伪学的许多问题。

都可以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找到答案。所以。整理商周青铜器辨伪研究发展的历史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厘清历代商周青铜器伪作和辨伪的发展情况。讨论青铜器辨伪的方法和研究成果。

校析正误。求得其因果关系。为现代青铜器辨伪研究提供借鉴。

第二节概念界定

一、青铜器

从冶金的角度来看。以铜为主要成分。并混有一定比例其他金属的合金都可以称为青铜。

但文物界所讲的青铜。一般指有一定比例锡、铅的铜基合金。青铜器历史悠久。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现。1本文研究的青铜器范围为具有商代、西周和东周青铜器特征的铜器材料。

二、仿造、复制和伪造

仿造和复制是与伪造极相似的概念。我们在梳理青铜器辨伪史之前。首先要将他们区分。

许多学者对此有过研究。陈佩芬认为。青铜器仿造和复制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

与不道德的蓄意作伪有很大区别。宋代仿制品工艺精湛。例如宋太和钟和宋蟠龙纹钟。

陈梦家也认为。仿造和复制应区别于作伪。仿造是制作一件与原物相似的器物。

复制是忠实地再造原物并表现为复制的形式;伪造是试图代替原始器物的虚假再造。

在铜器研究中。要以原器的年代研究复制器。以仿器的制作年代研究仿器。

朱凤瀚讨论了仿器和伪器的区别。他认为。仿器在形制与气韵上与原器有差异。仿器不严格遵从古制。

常铸铭文表明时代风格和仿器身份。追求形似真器即可。而伪器追求逼真。

王文昶认为。仿制和伪造都可以称为伪造。但两者在概念有区别:一是制作目的不同。

仿器的制作目的是满足宗庙祭祀或日常生活等实用需要。伪器是为了谋取暴利。

二是制作要求不同。仿器与原器大体相似即可。可以在纹饰、文字等方面有创新或时代标识。

而伪器要求原器完全相同。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复制品是用真器翻模制成的。精者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总结铜器伪造、仿造和复制的区别如下:

  1. 制作目的不同。仿造或复制铜器一般是出于对古代青铜器的尊重和仰慕。

为实现某些实用的目的。如作为祭祀礼器、日常生活用品或代替真器的陈列品等等。

而伪造青铜器的目的就是要冒充真器。以假乱真。

  1. 制作标准不同。伪造要求无限接近原器。企图代替原器。复制要求完全忠于原器。

但不要求取代原器。只是代替原器的某种功能。例如认识功能、保护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经济功能等等。

最终的目的是保护原器。仿造只要与原器相似即可。不要求与原器一致。

  1. 是否制作标识。仿造和复制时。常作标识表明制成器的非真器身份。伪造时则无上述器铭虽模仿商周铭文辞例。

如出现了“永宝用享”、“天赐眉寿”、“子子孙孙其永保”等具有商周特征的内容。但也存有明显的后代标识。例如“政和”年号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仿制、复制和伪造在制作目的、制作标准和是否制作标识上有清晰的区别。

但是仿制、复制和伪造的制作成果——仿器、复制品和伪器之间的界限不是一定的。

三者身份可以互相转换。例如。有的仿器或复制品被当做真器在市场上买卖。被用来以假乱真。

这时的伪器和复制品就成为了伪器;有的伪器被鉴别出伪器身份后。被陈列起来与真器对比。

此时就成了仿器。如果代替真器的陈列功能被展出。此时就成了复制品。都不再是伪器。

三、辨伪

本文的“辨伪”。是针对商周青铜器而言。如上文所说。将商周青铜器作为研究材料时。

要保证其真实性。如此方能不废推论之功。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

本文中。商周青铜真器的反面也有两个部分:商周青铜误器和商周青铜伪器。

商周青铜伪器是指以伪作为目的制出的器物。商周青铜误器是指被误用为商周青铜伪器的器物。

上文我们已经论述。青铜伪器的身份不是确定的。有时可以和仿器、复制品互相转换。

当仿器和复制品被误用为伪器。本着乱真的目的冒充真器时。他们就成为了商周青铜误器。

所以。本文中的商周青铜器辨伪。既包括商周青铜伪器辨别。又包括商周青铜误器辨别。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范围

一、研究现状

如上文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各时期商周青铜器的辨伪研究情况。

从而总结出商周青铜伪器的特点。商周青铜器辨伪研究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规律。

自宋代青铜伪器制作业正式出现。此后各个时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铜器辨伪成就。

多数成果是记录某一时期的铜器辨伪方法。而在此基础上总结青铜器辨伪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的较少。

我们将学界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933年商承祚作《古代彝器伪字研究》。1938年又作《古代彝器伪字研究补篇》。这两篇文章中。

商承祚首次对三代青铜伪铭分期:第一期:乾隆至道光;第二期:咸丰至光绪;第三期:民国。

首次系统地总结了五种铭文伪造类型:字体受宋人书本的影响、拼凑字句、删截文字、临写铭语和摹刻文字。

又按照陕西、济南、潍县、苏州四个区域分别介绍了从同治光绪时期至文章写作时期的作伪者。

1商承祚的研究不止辨别出了当代及前代的青铜伪器。还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别总结了这些青铜伪器的阶段性特点和制作特点。更立足于整体的伪铭材料。总结了铭文伪造的5种方法。

1936年。徐中舒发表《论古铜器之鉴别》一文。文中概括了赵宋时期、元明时期、清代嘉道以后时期和民国时期(1936年此文发表以前)制作的青铜伪器质量优劣的情况。

介绍了清代陈介祺提出的铜器辨伪方法、商承祚总结的铜器伪刻特点。在此基础上。

徐氏又总结了一些伪器的特点:(1)铜器著录的年代(即两书初版的年月)相差甚远。

其后见著录者。伪者居多;(2)非同一人一时或同一地域之器。而其作风相似者(尤其特殊之作风)。

则此类器除一二器或可视为原本(其他器的仿制原器)外。其余大率皆可视为伪作;(3)凡器铭在器上的地位。

各种器都有一定的所在。不合者大概率是伪作;(4)器铭形制与花纹三者。每一时代都有不同的作风。

这三者中时代早晚皆须一致。即早则俱早。晚则俱晚。早晚相参错者。如非全伪。则铭文必伪。

2徐中舒提出的伪铭分期和铭文辨伪方法皆与商承祚不同。这些新观点和新方法的提出与清代民国时期青铜伪器和青铜器书籍大量出现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由此可以启发我们一个铜器辨伪研究的新思路:要因时制宜地探索、选择青铜器辨伪方法。

1941年。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出版。书中首次比较详细地总结了各个时期青铜器辨伪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例如。介绍了宋代的《皇佑三馆古器图》是最早收录青铜伪器的著录。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啸堂集古录》、王厚之《钟鼎款识》等著录中均有伪器收入。

根据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古钟鼎彝器辨》一节。简述了宋代制造青铜伪器的方法

并将关于辨伪的内容按照色声味、锈迹、款识分类总结。介绍了元代制伪高手姜娘子和王吉制器皆有“拨蜡精细、炼铜莹净”的特点。

但是王吉器远不如姜娘子器。3介绍了明代高濂《论新铸伪造》书中记录的铜器制伪方法。

介绍了清代编纂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中的累累伪器。

介绍了民国时期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一文中提出的伪铭制作方法。容庚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