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2 01:10:00
转自:衢州日报
李明明 罗培剑 陈煜享 张学华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市域医疗高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方面仍有差距,存在部分患者优先选择前往金华、杭州等地就医。造成了本地医疗资源浪费,加重了患者就医成本。如何突破这一困境,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市医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致力于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
1.全力“优服务”,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开展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规范性,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2024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试点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配置医疗护理员47名,提供“无陪护”病房服务1816人次。
2.聚力“夯基础”,筑强乡村医疗根基。出台乡村流动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域推广“行走的医院、百医进百村”等“固定+流动+应急”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基层人才队伍三基工程,提升专业技能。2024年,全市共建立服务点391个、组建服务团队394支,万名医生进修完成率达129.3%,实现乡村流动医疗服务全覆盖。
3.努力“建高峰”,打造省际医疗高地。我市坚持人才为先,先后出台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等政策,以市人民医院为重点,推动学科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如市人民医院于2024年10月引进四省边际首台国际最先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成功开展手术。2024年,市本级签约博士研究生20名,双一流高校占比达5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4.着力“防风险”,强化疾病防控能力。建成机制健全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推动建立多跨协同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网络,加强重点疾病防控,提高疾病预警监测。2024年,我市成为全国7个慢阻肺基层健康试点地市之一、省内唯一试点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无结核社区”市域全覆盖。
二、需关注的问题
当前,医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与群众健康需求升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不仅制约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还使得部分患者更倾向于到外市就医。深入剖析这一问题,其症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甲医院较少,专科建设滞后。截至2024年12月底,我省共有97家三甲医院,其中,我市仅有2家,居全省末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甚至低于舟山、丽水等经济规模相当的地市。专科建设相对缓慢,尤其是肿瘤、冠心病等专科,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并未缩小。
2.转诊标准不明,患者流失加剧。目前,我市医疗转诊标准相对模糊,缺乏清晰、可量化的病情界定标准,这使得医生在判断时,存在一定主观性。此外,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间的转诊流程和标准还不够规范,致使部分本可在市内治疗的患者被转诊至外地。
3.宣传方式滞后,患者信任不够。传统媒体挖掘不足,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如衢州25~35岁群体医疗健康类新媒体内容触达率仅为29%;宣传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受众差异,导致部分患者对本地医疗信任度不够。
4.人才招引较难,分布不够均衡。衢州位于四省边际,经济水平与知名度不及发达地区,人才综合吸引力较弱。市本级因资源优势,招引有一定成果,但聘用的多为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基层医院因医疗资源、职业发展受限,高层次人才难引。如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实际在岗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40%。
三、对策建议
1.加大投入,打造品牌,激活专科“新引擎”。一是加快创建三甲医院。制定三甲医院创建扶持计划,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更多医院达到三甲标准。对接知名医疗集团,以托管、共建分院等形式,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二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重点扶持肿瘤、冠心病等重点专科,选派本地医护人员到发达地区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专科诊疗能力。三是打造专科品牌矩阵。深入挖掘衢州现有医疗基础中相对突出的专科领域,集中资源投入,更新数字化诊疗设备,夯实硬件基础,打造“互联网+医疗”平台,建立区域专科联盟,实现远程会诊,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色专科品牌。
2.明确标准,完善机制,构建转诊“新模式”。一是制定规范转诊标准。组织市内医疗专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复杂程度及市内医院诊疗能力,制定可量化、易操作的规范转诊标准。同时设立转诊审核小组,对拟转诊病例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办理转诊手续。二是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对积极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合理控制转诊人数的医院和医生给予奖励,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优化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间沟通平台,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交流。三是调整转诊报销比例。适度提高本地就医报销比例,降低患者在本地看病自付费用,合理确定异地就医差异化结算报销政策,拉大衢州本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以及本地与外地医疗机构间医保报销比例。
3.创新形式,引领示范,探索宣传“新路径”。一是拓宽宣传渠道。加强与传统媒体合作,定期推出专题报道、访谈节目,全面展示本地医疗资源。同时组建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医院新技术、专家医案与科普知识短视频。二是开展精准宣传。根据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受众特点,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依据数据进行精准推送。三是领导带头示范。出台相关指导意见,鼓励县(市、区)级领导在本地医疗机构体检、就医,助力本地医疗发展。
4.注重实践,优化生态,构筑人才“新高地”。一是强化人才实践培养。市本级建立应届毕业生人才储备库,与本地医院开展“实践成长计划”,入职前两年,配备导师指导,定期组织实践技能培训与考核,考核结果与职业发展挂钩。二是优化基层人才生态。加大对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投入,建立与上级医院人才交流机制,设立基层医院科研项目,拓宽基层医院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鼓励高层次人才扎根基层。三是完善人才配置机制。建立域内人才流动调配制度,推动市级三甲医院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帮扶指导。设立“人才共享库”,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缓解紧缺学科人才缺口问题。
(作者单位:衢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