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4 09:18:00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雪怡 摄影 田超 通讯员 宋林 曾仪
当铜官窑盏盛满岳麓山的第一杯春茶,当湘绣团扇遇上屈原笔下的“南国嘉树”,非遗技艺与节气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诗意火花?4月3日,清明前夕,“星城时序·非遗万象”24节气系列活动之“南国嘉树 颂春传艺”长沙市非遗传习与实践活动在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启动。
本次活动以清明、谷雨时节为契机,融合屈原诗作《橘颂》精神与长沙非遗,通过沉浸式非遗体验、非遗集市、公益课堂、旅游线路发布和研学直播等形式,带领市民游客感受“可触摸的非遗之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可触、可感、可传于一体的文旅新场景、消费新模式。
春满橘洲,生生不息
走进该馆前坪,橘叶、新茶、药酒等散发的阵阵香气随春风传递着万物复苏的生机与活力。
一曲长沙弹词开场,“星城时序·非遗万象”24节气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开始。《上春山》民乐舞蹈、《橘颂》湘剧高腔、《橘颂千年韵》朗诵等节目接连上演,与十余个非遗展位、人文花道、古风集市等共同构成了非遗新空间,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赏。
现场发布了4条“跟着非遗游长沙”旅游路线,并以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起点,推出“橘花开放时,橘洲深处去”研学路线。线上也将陆续推出 “雨过天青时,与长沙非遗一见‘青’心”专场直播、“我的橘颂时刻,等你来书写”线上征文比赛等活动。
“希望市民在体验中感悟,像橘树扎根南国一样,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土壤中生生不息。”主办方称,此次活动以节气为纽带、非遗为载体,既是对《橘颂》文化意象的创新表达,也是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今后还将举办多场非遗展演与互动工作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游客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
非遗万象,熠熠其辉
“我们现在眼睛看的、鼻子闻的、嘴巴吃的,都是非遗。”活动负责人表示,长沙非遗正奏响时代新声,传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湘绣展位前,游客端详着绣制在团扇上的橘子纹样,领略针尖生花的匠心独运;长沙棕叶编代表性传承人指尖翻飞,转眼间,一只“蜻蜓”振翅欲飞,与“蝴蝶”“蛇”“鱼虾”争相参加这场非遗盛宴;一群孩童了解夏布织造技艺的知识后,学着用苎麻布缝制绿茶香囊,期待将春日的美好“打包”带走……
“清明、谷雨都是炒茶的好时节。” 绿茶制作技艺(金井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波说,炒茶要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温度全凭经验掌控。将新鲜采摘的茶芽倒入温热的锅中,郑波熟练地用双手在锅中翻炒,时而轻拢慢捻,时而抖散抛炒,嫩叶在高温中发出“噼啪”轻响,清新的茶香瞬间弥漫整个空间。他一边示范,一边邀请游客体验明前茶炒制的过程。
一旁的“橘香”非遗公益课堂区域,传统中医药文化(九芝堂传统中药文化)、九味中药九蒸九晒传统炮制技艺、周氏药酒酿泡技艺等康养类非遗展位内,也挤满了学习节气与养生之道的人群。
本次活动将持续至5月4日,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