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年打造这只“风筝”,见证中国科学卫星崛起

日期:2025-04-24 14:44:00

4月24日,中法天文卫星(SVOM)正式在轨交付。作为目前世界上伽马暴的“最强捕手”,SVOM原本预计在3年内观测到200个伽马暴事件的,而现在不到一年已成功“捕获”了超过100个伽马暴事件的信息。

从2005年启动论证至今,打造SVOM整整经历了20年。在这超长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简称“卫星创新院”)的空间科学卫星研制能力从“几乎一张白纸”跃升至“近十颗卫星在轨飞行”,从“向法方学习高精度卫星平台”成长到“接过卫星平台独立研制”。

SVOM项目如同人才培育的摇篮,从项目中走出来的科研骨干已遍布中国科学卫星领域。

放飞中法空间科学“风筝”

中法两国在建交前就曾合作拍摄过电影《风筝》,这部于1958年上映的电影从此成为中法友谊的见证。而SVOM于2024年发射升空时,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就如同中法两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共同放飞的一枚“风筝”。

中法科研人员共同制作的SVOM风筝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称这个项目是“中法科技合作的典范”——有序、规范、深入,不断挖掘项目的科学潜力。

在项目启动初期,法国凭借在空间科学卫星领域的深厚积累,带来了先进的“海神”卫星平台和高精度科学载荷技术。“那时,我们感觉自己好像小学生。”SVOM项目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永合说,法国工程团队对科学卫星的认识更深入,无论工作流程还是操作规范都“非常细致”。

比如,法方测试工具非常丰富,可以根据部件不同选配专门仪器,而中方当时用的测试设备都比较通用,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测试操作,显得较为吃力。

还有令张永合惊叹的是法方的对星上电缆的布局,“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数字建模,把安装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考虑了进去,规划得整齐美观”。

中方科研人员的工作拼劲儿,同样令法方工作人员惊叹:只要提出问题,就会连夜排查赶工,经常是他们一觉睡醒,问题已经找到,甚至解决。

最初一两年,从技术规范、工作习惯到文化观念,双方进行了大量磨合。在20年的合作中,尽管人员常有调动,却始终保持着认真踏实、相互尊重的合作风格。

SVOM团队实验室门口的照片墙

中国科学卫星人才“摇篮”

在漫长的研制征程中,通过SVOM项目,微小卫星创新院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空间科学卫星人才,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研制的中坚力量。

项目初期,经验丰富的法方系统工程师玛汀带领团队与中方年轻工程师合作,非常开放地传授系统技术与经验。“那段时间就像一场‘头脑风暴’,每天都在学习和成长。”张永合回忆,很多新人都到SVOM项目中历练过,不少人几年后就可在其他项目中独当一面。

位于卫星创新院临港园区的SVOM团队办公室

2008年,因与法方研制卫星平台的公司未能就合作达成一致,SVOM项目一度遇到困难。关键时刻,有了一定技术经验与人才队伍积累的中方团队,大胆决定自主研制卫星平台。

此后四年,卫星创新院的实验室几乎不再有昼夜之分。2014年,全新的国产卫星平台方案终于通过了中法双方的联合评估——这不仅让项目得以重启,更标志着中国在科学卫星平台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尤其是采用了的“载荷平台一体化”技术,将中方星载光学望远镜的测量引入到平台控制回路内,这增加了载荷与平台接口的复杂度,但卫星姿态测量精度提升了10倍。此前在与法方平台的合作研究中,这项技术是无法开展的。

从“学习者”到“主导者”

就在这20年间,卫星创新院的卫星研发实力不断跃升,不仅完成了北斗三号组网卫星任务,还将“悟空”号、“墨子”号、碳卫星、天关卫星等空间科学卫星送入太空,发射卫星逐渐达到一年几十颗。

当这些骨干从其他项目中重返SVOM时,又为它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随着项目进展,中方承担起越来越多任务,逐渐从“学习者”变成“主导者”。

法方首席科学家贝尔特朗·科尔迪耶手握SVOM模型

法方首席科学家贝尔特朗·科尔迪耶表示,在长期合作中,中方科研人员表现出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尊敬,希望未来SVOM会带来科学上的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