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非遗丨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③古浪王氏镰刀:传统农具的精湛工艺与文化内涵

日期:2025-04-07 20:48:00

古浪王氏镰刀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33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因其制作工艺严谨、制作精良、锋利耐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工艺品牌,它不仅是一种传统农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2008年,王氏镰刀制作技艺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一块麦地/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海子《麦地》的镰刀意象是如此富有田园诗情。这次我们去往古浪县土门镇,正是寻找一门传承250多年的镰刀制作技艺。

在“王氏镰刀制作技艺传习所”陈列柜里摆放着各式或长或短的手工镰刀,其精良的工艺、精巧的造型让人赞叹。

《农政全书·农器》载:“镰,刈禾曲刀也。”割谷物的弯柄刀,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镰刀。镰刀有多种,月牙刀、锯镰刀、平口刀、圆口刀、反割刀、柴刀等。

镰刀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代,那时人类便已开始使用镰刀来收割庄稼。最初,镰刀是由石头制成,被称为石镰,其设计灵感源于动物牙齿和骨骼,旨在增强其切割能力。随着时代的演变,新石器时代的石镰与木柄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农具。

商周时期,青铜镰刀逐渐出现,而战国时期,铁镰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在汉代以后基本定型,沿用至今。从最初的粗糙打制,到后来的精雕细琢,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

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中写过这样一首诗:“利器从来不独工,镰为农具古今同。芟余禾稼连云远,除去荒芜卷地空。低控一钩长似月,轻挥尺刃捷如风。因时杀物皆天道,不尔何收岁杪功?”收割庄稼而“连云远”,斩除荒草则“卷地空”,镰刀能“收岁杪功”的作用,不可谓不大。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镰刀不仅是农人收割庄稼的得力助手,更是维系生计的关键所在。它见证了无数个丰收的季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2

王氏镰刀传承人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近代以来一直是繁盛的商埠,当地人流传着一句话 :“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一年四季,南来北往的客商(主要是来自陕西和山西)在此云集,热闹非凡,位于镇中心地带的陕山会馆就是有力的明证。铁匠作为农耕社会的重要行业,在土门镇众多手工业作坊中自然也脱颖而出。

王氏镰刀为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王克俭家祖传手工技艺,明代王氏先祖一门正是从陕西迁至甘肃,来古浪县土门镇定居,一技傍身,他们将镰刀制作工艺带了过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终于在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工艺达到最成熟的状态。

土泥垒的大火炉,木制的手拉风箱,铁砧、手钳、大小铁锤……这是王氏镰刀铁艺锻造工坊的标配。

“选料、压坯、夹钢、圈坯、开坯、淬火……制作一把好镰刀,共需要11个环节,每一步都需要精细操作,任何一道工序都不敢马虎,要选用熟铁搭配坚硬的钢材,讲求熟铁柔韧、钢材坚韧。

——选材是制作镰刀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匠人们通常会选用优质的钢材,这种钢材具有硬度高、韧性好的特点,能够保证镰刀在使用过程中既锋利又耐用。

——选好材料后,便进入锻造阶段。匠人将钢材加热至高温,使其变得柔软可塑,然后用大锤反复捶打,塑造出镰刀的大致形状。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力量和精准的控制,每一次捶打都决定着镰刀的最终形态。

——锻造完成后,接下来是精细的打磨工序。匠人手持磨石,小心翼翼地对镰刀进行打磨,去除表面的杂质和瑕疵,使其表面光滑平整。打磨的力度和角度都有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镰刀的锋利度。

——打磨过后,便是开刃。开刃是制作镰刀的核心步骤,匠人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将刀刃磨得薄而锋利,确保镰刀能够轻松地切割庄稼。

——最后,还要为镰刀安装手柄。手柄的材质一般选用质地坚硬、手感舒适的木材,经过精心加工和打磨,与刀身完美结合,让使用者在操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03

王氏镰刀锋利耐用,在古浪及周边影响较大,已经成为传统手工作坊的名品,近销甘肃武威、民勤、景泰、天祝、永昌一带,远销至宁夏、青海一带。曾有“每逢春秋收割之际,候三日取镰者,往来接踵,乐此无怨”的盛况。

1958年,王氏镰刀被选送赴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农具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小型收割机驶入农田,人们很少再用镰刀割麦了,镰刀虽然没有完全淘汰,但已不再是主要工具了。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开镰总是标志着秋收的开始,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成为十分重要的农事习俗,如今,日渐式微的镰刀在人们眼里,仿佛成了原乡最后的乡愁。

王氏镰刀省级传承人王兴文和他的兄弟、叔辈、祖父几代人,矢志不移地守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我要和哥哥们共同管理运营好王氏镰刀传习所,将这一农耕文明手工技艺留存下来、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为全县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出力。”对于王氏镰刀的明天,王兴文信心满满。

古浪县当地文化部门也积极申请保护专项资金,建立“王氏镰刀传习所”和保护传承基地,对其制作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等进行抢救性保护。

传统手工艺,实用与审美始终是并行不悖的两大主题。古浪县同时积极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子,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有效提升全县乡村民俗文化的影响力。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奔流文化·非遗】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①武都水磨坊营造技艺,“咿呀”转动的乡愁

【奔流文化·非遗】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②成县沙坝烧造技艺:“龙窑”烧出的陶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