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1-08 08:38:11
《封神演义》阐教、截教论考
其实,在明代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诞生之前,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宗教派别中,皆无以阐教、截教命名的教派。
那么 《封神演义》中的阐、截二教是怎么来的? 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二教的命名与编者的思想倾向及全书的创作本旨有何关系? 二教是否影射现实中的某些宗教派别?
这些问题一向是 《封神演义》研究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研究者虽然各抒己见,但少有实质性进展。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在研究思路上存在误区。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研究者通常遍查古代典籍,从中找出 “阐”“截”“阐教”等词的含义,再据以推断 《封神演义》中相关用语的含义。这一研究思路表面看来大体不错,实际上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 《封神演义》的编者为阐、截二教命名的具体情境。
编者为阐、截二教命名的灵感,当来自书中所写神魔故事的原型,而非遍查古代典籍。是以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遍查古籍的方法虽然不无助益,但还原历史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对故事原型的考察进而推知阐、截二教的具体含义的思路则更为直接、有效。遵循这一思路,笔者拟先对玄帝收魔故事与 《封神演义》的关系予以简要说明,进而探讨阐教、截教的具体含义及其现实对象问题。
一 玄帝收魔故事与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中的神魔故事乃至整体艺术构思的形成,除得益于 《武王伐纣平话》外,最为直接的素材来源或曰灵感来源是流传于宋元明三代的玄天上帝收魔的故事。
关于玄帝收魔的故事,诸道经所载大同小异,略谓元始天尊因见下界恶气弥塞,乃命玉皇上帝降诏玄天上帝下降凡间; 玄天上帝遂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制服六天魔王,锁鬼众于酆都大洞,从此国泰民安,宇宙清肃; 大功告成、返回天庭后,玄天上帝被封为职掌北方天界的尊神。这一故事之所以会对 《封神演义》产生巨大的影响,首要条件是二者时代背景的契合。产生于唐宋、流行于宋代的 《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太上说紫微神兵护国消魔经》等道经尚未言明玄帝收魔故事的具体时代; 但元代武当山道士编撰的 《玄天上帝启圣录》《武当福地总真集》,陈伀集疏的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等道经,以及元刊 《搜神广记》、明刊 《三教源流收神大全》等民间神谱,皆明确指出玄帝收魔故事发生于殷代末年商纣主世时,其所述殷末乱世景象也与 《封神演义》颇为相似。
玄帝收魔故事对 《封神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故事框架、文化特征等方面。《封神演义》主人公姜子牙形象的确立,哪吒、杨戬等人物形象的添加,三十六路伐西岐故事的形成,功成封神的结局,以及 “混合三教,以儒为本”的整体文化特征,皆与玄帝收魔故事息息相关。限于题目和篇幅,这里仅以姜子牙、哪吒、杨戬三个人物形象为例予以简要说明。
在元代的 《武王伐纣平话》和稍早于 《封神演义》的 《列国志传》卷一中,姜子牙的主要身份是人间军事统帅,虽然颇具异能,但仅限于占卜星象而已; 逮至 《封神演义》,姜子牙既是人间军事统帅,又是神界诸神领袖,具有道术超群的神性特征。这一神性特征的形成,是编者将玄天上帝的神性功能转移到姜子牙身上的结果。就整体艺术构思而言,在玄帝收魔故事中,元始天尊命玄天上帝阴助武王,降妖除魔。
在 《封神演义》中,编者巧妙地把元始天尊和玄天上帝的关系转化为元始天尊与姜子牙的关系,于是玄帝收魔故事中元始天尊总体策划、玄天上帝具体执行、最后功成封神的故事,就转化为 《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总体策划、姜子牙具体执行、最后功成封神的故事。姜子牙形象也因此由原来的人间将相转化为联结人间世界与神魔世界的枢纽,具有了人间军事统帅和神界诸神领袖的双重身份。
就具体人物形象而言,在道经和 《北游记》中,玄帝收魔功成后被封为 “玉虚师相”; 在明永乐年间,武当山始建 “玄天玉虚宫”,供奉玄天上帝; 在 《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以昆仑山玉虚宫为居所,姜子牙虽无 “玉虚师相”之名,却是玉虚宫门徒,书中亟称其为 “帝王师相”。一为 “玉虚师相”,一为 “帝王师相”,一为玉虚宫主神,一为玉虚宫门徒,二者影响转化之迹甚明。由此可见,《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形象是讲史故事中作为伐纣总指挥的姜子牙形象与玄帝收魔故事中作为 “荡魔天尊”的玄天上帝形象相结合的结果。
在 《封神演义》之前,哪吒、二郎神与武王伐纣的故事毫无瓜葛,何以在 《封神演义》中,二人成为姜子牙麾下的两员大将了呢? 这一艺术构思的形成很可能与玄帝收魔故事有关。在现存元明两代表现神仙降妖除魔的戏曲中,如元无名氏的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明无名氏的 《猛烈哪吒三变化》《灌口二郎斩健蛟》《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皆出现一个神仙降妖除魔的专门机构———驱邪院,身膺驱邪院主之职的便是玄天上帝。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些戏曲中,哪吒与二郎神皆是玄天上帝手下的得力干将; 而哪吒与二郎神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在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哪吒也是故事的主角之一。如前所述,《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既然是由玄天上帝转化而来,那么当时戏曲中玄天上帝的两个得力干将自然也要相应地跟过来,于是二人便成为姜子牙麾下的两员大将,加入轰轰烈烈的伐纣事业中来。
通过上述两例,可见玄帝收魔故事对 《封神演义》的成书有重要的影响,堪称该书神魔故事的原型。
二 阐教: 阐扬正教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以 “阐教”命名的宗教派别,但考之佛、道二教文献及其他古代典籍,“阐教”二字的出现频率颇高。如沈约《〈佛记〉序》: “开宗阐教,致之有渐。” 《魏书·释老志十》: “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② 《尚书正义·尚书序》孔颖达疏文: “圣贤阐教,事显于言。” 《旧唐书·儒学上》: “建国君人,弘风阐教。”王喆 《烟霞洞》诗: “阐教客来传道法,游仙人去换年华。” 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进表》: “赖有太上之化身,历世出而阐教。” 郑晓 《今言》: “西番七人: 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法王,阐化王,阐教王,辅教王,赞善王,赞化王。”《明史·佞幸传》载邵元节尝获赐 “阐教辅国”玉印,其徒陈善道亦封 “清微阐教崇真卫道高士”。 《明史·西域三》载西域僧必力工瓦和领真巴儿吉监藏曾被封为 “阐教王”。 此类文献尚多,兹不遍举。
在这些文献中,“阐教”二字皆非教派专名,而是动宾词组,乃 “阐扬正教”“广阐教化”之意; 僧侣官职或御赐封号中嵌入 “阐教”二字,亦是 “阐扬正教”“广阐教化”之意。一些研究者据此推断阐教、截教中 “阐”“截”二字的含义。鲁迅认为,“‘阐’是明的意思,‘阐教’就是正教”。“阐教”二字取的应当就是 “阐明正教”或 “阐发正教”之意。
“阐教”二字的这一义项,可在与玄帝收魔故事相关的道经中找到出处。《原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所载真武神将所作咒语中有这样一句: “阐扬正法,荡邪辟兵。” 《玄帝灯仪》写作 “阐扬正教,荡邪辟兵”。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写作 “蒇扬正教,荡邪辟兵”,“蒇”是 “阐”的异体字。《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则有 “幽赞上穷扬正教,亶彰妙用济群生”,“愿阐威灵临有截,下方魔鬼悉消除” 等语。从中我们既可看出玄天上帝扬正辟邪的性质,又可窥见 《封神演义》中阐教名称之所由来。
“阐教”二字的这一义项亦可在 《封神演义》的文本中得到印证。如第五回云: “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 书符箓,除人世之妖氛。”第九回云: “昆仑山玉虚宫掌阐道法宣扬正教圣人元始天尊闭了讲席,不阐道德。”第十五回云: “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第五十回云: “阐道法扬真教主,元始天尊离玉池。”其中的 “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阐道法宣扬正教”,“掌阐教道法” “阐道法扬”等语,都表明 “阐”字乃阐扬之意,“阐教”则隐含阐扬正教之意。
三 截教: 海外教派
虽然古代典籍中并无 “截教”一词,但因 “截”字最常用的义项是阻截、截断,所以研究者通常据此揣测 “截教”的含义。鲁迅认为, “‘截’是断的意思,‘截教’或者就是佛教所谓断见外道”。截教不传承洪钧正道,故为邪教。也有人说 ‘截’与 ‘邪’二音相近,故作者以截教为名”。就文本阐释而言,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若就截教这一命名的原始含义而言,则皆不准确。“截教”的命名实源于 “有截”一词,系 “海外教派”之意。
“有截”一词最早见诸 《诗经》,《诗经·长发》中有 “海外有截” “九有有截”等语,“有”是助词,无实意,“截”是齐一、整齐之意。后代诗文割取 “有截”二字,作为海外的代称,如 《北齐书》卷四十五: “后服之徒,既承风而慕化; 有截之内,皆蹈德而咏仁”; 李白 《明堂赋》: “武义烜赫于有截,仁声趿踏乎无疆”; 柳宗元 《为薛中丞浙东奏五色云状》: “伏维陛下化孚有截”; 杜牧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无私天雨露,有截舜衣裳。” 其中 “有截”一词皆代指海外。
“有截”一词亦见于讲述玄帝收魔故事的道经中,《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云: “愿阐威灵临有截,下方魔鬼悉消除。” 《封神演义》中截教的命名或即导源于此。考之 《封神演义》文本,截教之 “海外教派”的特征非常明显,截教通天教主及其部分弟子的居所是 “碧游宫”,据其名称,该宫当位于海外仙山之上; 截教其他弟子也多是 “海岛高人”,如魔家四将居西海九龙岛,秦完等十天君居东海金鳌岛,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居三仙岛,瘟神吕岳居九龙岛,痘神余德在海外出家,一气仙余元居东海蓬莱岛,羽翼仙亦居蓬莱岛,焰中仙罗宣居火龙岛,凡此皆合“海外教派”之意。阐教与截教相对,自然含有 “海内教派”之意,阐教神仙多居于九州之内的仙山洞府,正与其海内教派的身份相符。
至于截教这一 “海外教派”的性质,虽然 《封神演义》的作者为截教命名并非因 “‘截’与 ‘邪’二音相近”,但书中以阐教为正教、以截教为邪教的区分还是显而易见的。就教名而言,既然 “阐教”取的是 “阐扬正教”之意,那么与之相对的 “截教”自然具有邪教的意味。
就教主而言,阐教元始天尊是人间正义与无边法力的化身,是组织阐教诸仙支援武王伐纣、对抗截教不义逆天行为的幕后总指挥; 截教通天教主则 “偏听门人背后之言,彻动无明之火” ( 第七十七回) ,“全无道气,一脸凶光”( 第八十二回) ,摆下诛仙、万仙等恶阵,对抗阐教诸仙,阻逆伐纣之师。
就教众而言,阐教教众虽 “不过屈指可数之人”( 第八十二回) ,却都是道德清高、法力超群的有道真仙,他们全力支援武王伐纣的正义事业,许多门徒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截教则 “一意滥传,遍及匪类” ( 第八十二回) ,他们帮助纣王阻逆周师,非为荣华富贵,亦非为报国尽忠,又或是出于同门义气,或是出于教派私怨,丝毫不具有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正义性质。
就法术和法宝而言,阐教诸仙的法术和法宝虽然威力巨大,但都 “正而不邪” ( 第五十四回) ,以能够克敌制胜为止; 截教的法术和法宝,则多具有邪恶的性质,常是 “炼就奇珍行大恶” ( 第八十回) ,不但要取敌人性命,而且还常常伤及无辜,动辄就要结果西岐一城或是周营全军的性命。
此外,书中许多地方都或明言或暗示了阐、截二教在道德上的正邪、善恶之别,如 “邪正逞胸中妙诀,水清处方显鱼龙” ( 第七十七回) ,“这壁厢三教圣人行正道,那壁厢通天教主涉邪宗”,“正克邪,始终还正; 邪逆正,到底成凶” ( 第八十四回) ,皆言阐、截二教一正一邪的性质。
有研究者指出,在 《封神演义》中,“凡是站在周朝一边的即是正教善类,而帮助纣王的便是邪教匪类,所以,归根到底,教之正邪乃是根据所辅之政来区分的”。 这种说法大体不错,但通过对 “截教”一词的原始含义及这一教派的性质的探讨,可见 《封神演义》还有据地理空间区分教之正邪的倾向,大致而言,编者赋 “海内教派”阐教以正教的性质,赋 “海外教派”截教以邪教的性质。这一区分是儒家华夷之辨的政治思维在虚幻的神魔世界中的折光。
余论: 阐、截二教的现实对象问题及其寓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研究者对 《封神演义》宗教问题研究的深入,阐教、截教的现实对象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认为阐教、截教分别影射明代的正一道和全真道;
二是认为阐教、截教分别影射明代的全真道和正一道;
三是认为阐教、截教与民间宗教有关;
四是认为不宜对阐教、截教的现实对象妄加猜测。 虽然如研究者所言,“
《封神演义》情节魔幻之极,但它也必然只是编者那个时代现实的一种投影”,但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这种投影仅是对当时宗教矛盾的一种曲折乃至含混的反映,因为在三教融合的背景下,教派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文学的创作更是 “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而非 “依样画葫芦”,研究者如果非要将二教的影射对象一一指实,必然会前后龃龉,莫衷一是,重蹈索隐派的覆辙。
通过前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大体断定,《封神演义》中阐、截二教的分别是模糊的海内教派与海外教派的分别,并非直接影射当时某个具体的道教派别。妄测阐、截二教乃指道教中的正一教与全真教,这自然失之牵强,妄揣正、邪二教的现实对象,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认为,阐、截二教的现实对象问题其实是一个假问题,研究者不宜再就此问题妄加猜测。
那么 《封神演义》的编者借阐、截二教表达了何种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封神演义》的编者通过对阐教、截教的命名,以及阐、截二教的斗争和阐教的最后胜利,寄寓了全书 “阐扬正教”的主旨; 而这一 “正教”的实质,已然由原来的张扬道教权威蜕变为宣扬儒家仁政王道的政治理念,这是编者采取借神演史的策略,将神魔故事附丽于讲史故事之上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