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17 12:08:00
当前,泰安市东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正在持续推进中。截至目前,文物普查队已实地走访行政村716个,新发现文物148处。
在这些新发现的文物中,古文化遗址类文物有2处,古墓葬类文物6处,古建筑类文物1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占据了绝大多数,共有99处。其中,碑刻类文物尤为突出,已发现82处,石雕类文物11处,石窟寺及摩崖石刻类文物6处。此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也有较多发现,共计26处,主要为典型风格建筑的主席台及水利、农业相关建筑、设施及附属物等。
4月2日,东平县文物普查队在岔河门村实地调查时发现一通明代碑刻——修醮碑记。据悉,此碑为方形碑,碑身高1.75米、宽0.76米、厚0.2米,立于大明天启六年二月十九日,碑额处线刻双龙戏珠纹,碑身周围刻有盘龙纹、云纹等纹样。碑首刻“修醮碑记”四字,下刻碑文记述了修建七圣堂的原因及七圣堂位置“七圣堂南临岔水而澎湃奔腾,北面峗山而层峦叠嶂,一方巨镇而万代瞻仰”。
值得一提的是,该碑文由山东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琉球王册封使——杜三策拜撰,其史料存世很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杜三策,字毅斋,山东东平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官给事中。《明史》载,他疏劾魏忠贤乱政,“忠贤矫旨逮三策,至德州,忠贤伏诛,放还”。崇祯二年(1629年)充正使册封琉球国尚丰王。历任大理寺卿、天津巡抚等职。
崇祯帝即位后,琉球前来贺喜,并又请封。新帝按惯例命户科右给事中杜三策、行人杨抡往。杜三策、杨抡从受命开始,进入启程地福州,等待地方官员建造册封舟。这次建造的册封舟是明朝最大的一艘册封舟,“长20丈,宽6丈,入水深5丈,5桅,约700人有奇”,建造工期前后竟用了四年多。
崇祯六年六月,杜三策率领300余名出使人员随行,并随船带着中国的纺织品、瓷器、药材、纸、食品、日用品、工艺品及原料。出行前祭江祭海,航船出零丁洋,过澎湖列岛,穿越海峡,历经半月跋涉,历尽千难万险,抵达那霸港。尚丰亲自率人出港迎接。
由杜三策主持礼仪,谕祭先王,两位册封使臣在册封大典上宣读朝廷颁发给琉球王尚丰的册封诏书,已经继位十四年的尚丰得到册封。杜三策至琉球的第二日“先诣孔庙行香,次至天妃宫”。册封完毕后,杜三策与随员在琉球各地游历,并与当地人士进行经济、文化、艺术、生产各方面的交流,又接见了明初移居琉球的闽籍三十六姓的后裔。
在琉球期间,杜三策等人还在琉球多处题字、撰文,如为那霸天妃宫题写了“慈航普度”匾。为册封居住的天使馆题写了“每怀靡及”匾,还在天使馆题四律一首“一帆多藉乘风力,万里长悬捧日心;兴来欲泛张骞斗,归去羞言陆贾金”;在天使馆后楼墙壁上题“梅花诗”百首以作留念。归国前,琉球王送杜三策黄金,他力拒重金,“得使臣体”,受到了中山王上下官吏的尊敬。
杜三策的撰文不仅提升了碑刻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其个人事迹和明朝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东平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了显著成果,此次杜三策撰文碑刻的发现,为当地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事业增添了新的亮点。下一步,东平县四普工作队将持续推进新发现文物工作,力争不漏一处有价值文物点,并做好内业整理工作,让文物保护有资料可依。
记者 朱德蒙 通讯员 吴振东 实习生 左玉童